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扈式文物囊匣的制作工艺

浏览量:581次

扈式文物囊匣的制作工艺:

古锦囊匣——简称锦匣或囊匣,是我国早的包装、装潢工艺品之一。囊,意为口袋;匣,多指方形外盒;一内一外,一软一硬;是对囊匣的精准定义,对用途的较佳诠释。发展至今,已成为文物工作者根据文物的材质、形状、器形的大小、重量等多种因素,选用特殊的材料和多种多样的制作方法,为每一件文物制作的外包装容器,使其在保管运输中起到防震、防风、防晒、防潮、防尘之功效。

“古玩精品藏锦匣,裁剪硬纸巧搭配,糊好绫娟配玻盖,免得碰撞受损害。”这首记载在1958年出版的《中国手工艺大全》一书中的民谣,唱的就是囊匣的制作工艺。歌谣唱起来不过寥寥数语,实际制作中却有着繁杂而细碎的漫长工序,在其中较负盛名的,当属用料考究,工艺细腻,成品盒文雅秀丽的扈式传统工艺制作。

囊匣盒用料考究,所以加工制作都是从备料开始的。传统制作材料主要是黄板纸(现在多采用无酸纸板。更防腐,利于保存文物不致损坏)。将三张厚约一毫米的黄板纸粘合起来,形成的三层板是制作囊匣外盒所需厚度的基本单位。根据装载器物的重量差异,扈式工艺可以将三层板组合粘成七层、八层或九层板,之后用重物按压平整,经过长达一年的自然风干后方能定型,供制作囊匣使用。经过这样漫长的自然风干工艺加工过的原材料,使用年限很长,不会因温度、湿度和外力的变化而产生损坏。在湖北省博物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用扈式工艺制作的囊匣,至今光彩如新,无论是色泽和工艺都体现**。

早在商周时期,为了更好地保存爱物,避免其破损和防潮防虫,“严丝合缝”就成为了包装设计的重要原则。所以制作时,文物和盒子之间的比例、形状都有讲究,要恰到好处。选料制作时,需根据置放器物的大小、尺寸、形状来量裁确定外匣大小。长、宽、深各多留出两至三公分,并进行裁切。

传统囊匣有个风格亮点,就是设置骨签,又称别子,是对囊匣上下起固定作用的卡扣式装置,它同时还兼具着装饰作用。用作匣盖和正面外墙的纸板,要提前用马蹄刀从下往上,慢慢的往返划动,为穿插骨签预留出位置。骨签口一般距边缘约7公分,因外匣大小略有不同;外墙上相对应的骨签口要与匣盖错开2至3毫米。细微的差距,方便囊匣在使用中骨签的装和扣。同时上盖边缘贴上宽1公分的围条,用于固定骨签绳。

裁好的纸板须用特制的糯米胶粘成外匣,对于手艺人来说,较灵巧、较好用的不是各种工具,而是自己双手、手指,祖上流传下来小技巧是用中指,力度好,受力面积大,这样蘸取少量糯米胶,涂抹在纸板边侧,使相邻的两块纸板均保持直角粘合,再用绳子将围板轻轻固定,在所有衔接处楔入寸钉。先钉中间再两边,轻敲固定后迅速重敲,钉子不偏不倚地嵌入纸板。

外囊粘合完成后用锉刀仔细打磨,四方的外匣就此成型,之后将上盖朝下,盒底放重物压住,放置几个小时或者一晚让其自然干燥。

囊匣看来风韵雅致,基本都仰仗那一身古锦外衣。图案循环往复的宋锦,是材料中的上佳之选。根据外匣结构,比对较美观的纹路走向裁剪宋锦。粘贴前喷少量清水展平、再次整理,确保花纹工整不偏斜。浆糊要刷的薄而匀,仔细与外匣粘合。边角重叠处均以45度角剪去多余部分,粘平。用工具仔细整理所有转折和衔接处。

贴好的外匣再次自然晾干后便可在事先留好的位置一点一点小心翼翼地填埋骨签带。不同于大多数骨签朝下的技巧,扈式囊匣骨签卡口的角度必须向上略倾斜,以确保囊匣运输时骨签能严实卡住不致松动。这样思虑周全的细节,会使骨签结构更加稳定,封盖更加严密,更有利于文物的保存,也是扈式囊匣三代家传的经验。

如此繁复的工序之后,一方囊匣的精致外观才得以完整展现。它们的设计和制作没有图纸,完全凭手艺人的经验和技术来规划制作完成。所以,这项技术的学习与传授,一般都需要几年时间来磨练熟悉,方能得其要领。


[声明]本网转载网络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故此,如果您发现本网站的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您的相关内容发至此邮箱【285878439@qq.com】,我们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保证您的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