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文物囊匣的发展历史您了解吗?

浏览量:767次

文物囊匣的发展历史您了解吗?


作为第五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宫廷传统文物囊匣制作技艺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方寸囊匣间既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又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缩影。


“买椟还珠”的典故说明,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用制作精美的木匣来包装贵重物品的行为就已经出现了。由于当时的制作材料、工艺技术及使用习惯的限制,采用竹木及金属材质造匣是包装昂贵工艺品及重要礼品的主流方式。


直至宋代,随着纺织品及造纸技术的蓬勃发展,纸匣应运而生,因其朴素秀丽、工整雅致的特色颇受宋代文人的青睐。这类纸匣以草纸板为匣坯,外部裱糊色泽华丽、质地坚柔的宋锦,内部用棉花制作成充实柔软的内囊,逐渐被称为“囊匣”。囊匣在*开始用于盛装砚台、墨锭等易碎物品,后来随着线装书的出现,函套作为特殊的古籍包装品,也被归于囊匣之中。


囊匣始于宋,兴盛于明清。不仅作为礼品在达官显贵中流通,更是皇家必备之物。清代“集天下之良材,揽四海之巧匠”的造办处特设匣作,专门负责设计与制作宫廷皇家用品包装,他们所制作出的包装品则被称为宫廷囊匣。


例如,为贺康熙皇帝万寿节,臣子献上一套竹管天子万年翠毫笔匣,特制附书式囊匣一件。该囊匣合拢后乍观仿佛普通五片书套,侧面书页以假乱真,触碰时可微微翻动。打开后内部分为五屉分别装满毛笔,别有洞天。这件囊匣作品是清宫旧藏囊匣中较为经典的一件,乍观清雅朴拙,实际内藏玄机。


在《清宫造办处档案》中可以查阅到,雍正、乾隆等皇帝亲自颁旨制匣,并参与设计样式的旨意。宫廷囊匣中所蕴涵的不仅仅是匠人的巧思,更有帝王的审美意趣。


技艺繁复 传承完整


宫廷传统囊匣制作技艺是一项起源于清宫造办处的制作技艺。1912年溥仪退位后,造办处匠人四散民间,部分匠人在琉璃厂及隆福寺一代开设铺面讨生活。匣作匠人也在其中,四散于各个古玩铺制作囊匣。


1925年,故宫博物院重新开放,成立文物修复厂,部分匠人回到故宫之中延续技艺传承,传承下来的囊匣制作师及徒弟们组成了现在的文保科技部囊匣制作组。如今,“宫廷传统囊匣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宫廷传统囊匣制作技艺在囊匣制作技术中属于要求*高、传承*为完整的一项技艺。这项技艺中所包涵的囊匣种类丰富且庞杂,其中内囊的类别可以分为软囊、倒囊、挖囊、硬囊、软硬组合等;按照品式分类可分为暗格式囊匣、明格组合式、挖囊掩门式、天地盖式、抽拉式等。该项技艺以卧囊及挖囊技艺为核心,又有足、连缝、挂面、扎别子等技艺组成完整的囊匣制作技艺传承。经过漫长的时间与一次次文物运输的考验,反映出的是一代一代手艺人智慧的凝练。


承载历史 焕发新颜


在文物保护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囊匣在文物保护工作中仍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它不再是帝王用于观赏把玩的器具,而是一类经受过历史变迁考验的、可靠的文物包装。现在的囊匣文物包装在经验与科技的双重检验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在为文物提供安全、稳定保存环境的同时,开始融合现代包装理念、材料与技术,增添更多的功能。


囊匣制作者作为沟通文物和文物管理者之间的桥梁,在考虑文物安稳安定的同时,也要考虑文物管理者使用囊匣时是否便利。制作出更加科学、精美、有温度的文物包装是新一代传承人毕生的追求。


文物囊匣大小不过方寸,承载的历史价值与人文思想却不可估量。传承人从师父手中传承下来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代代故宫人对文物的敬畏与呵护。


[声明]本网转载网络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故此,如果您发现本网站的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您的相关内容发至此邮箱【285878439@qq.com】,我们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保证您的版权。